跳至主要內容
我們紀錄cookie資訊,以提供客製化內容,可優化您的使用體驗,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更多關於隱私保護資訊,請閱覽我們的隱私權保護政策。
接受
:::上方網站連結區塊網站導覽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EN
  • 節目資訊
    • 節目總覽
    • 近期廣播
    • 節目預告
    • 主持人
    • 收聽頻率
  • 文教新聞
    • 政策
    • 校園
    • 招生
    • 考試
    • 藝文
    • 生活
    • 新知
    • 健康
    • 國際
    • 更多
  • 語言學習
    • 印尼語
    • 法語
    • 西班牙語
    • 韓語
    • 俄語
    • 泰語
    • 柬埔寨語
    • 英語
    • 緬甸語
    • 德語
    • 越南語
    • 馬來語
    • 阿拉伯語
    • 義大利語
    • 日語
    • 菲律賓語
    • 本土語言
  • 活動參與
    • 活動報名
    • 參訪花絮
    • 參訪申請
    • 其它服務
  • 公告資訊
    • 布告欄
    • 政府資訊公開
    • 檔案應用申請
    • 意見調查
    • 常見問題
  • 關於本臺
    • 本臺願景
    • 首長專區
    • 業務職掌
    • 電臺臺呼
    • 大事紀要
    • 得獎榮耀
    • 電臺位置
    • 好站連結
    • 雙語詞彙
音量
80%
播放速度
  • 0.25
  • 0.5
  • 0.75
  • 正常
  • 1.25
  • 1.5
  • 1.75
  • 2
收聽頻道收聽頻道
  • 臺北總臺FM臺
    08:05 - 現在還不晚 土豆仁
  • 臺北總臺AM臺
    08:10 - 英語你我他方巨琴、姜夢童
  • 彰化分臺FM
    08:05 - 卡菲爾的藝術散策劉智濬
  • 高雄分臺
    08:05 - Tea Time時光Ruby(朱茹玉)
  • 臺東分臺FM-1
    08:05 - 現在還不晚 土豆仁
  • 臺東分臺FM-2
    本臺目前沒有節目!
  • 花蓮分臺FM-1
    08:10 - 英語你我他方巨琴、姜夢童
  • 花蓮分臺FM-2
    本臺目前沒有節目!
播放清單按鈕播放清單
    我的最愛我的最愛
      • 節目資訊
        按Enter可展開收合節目資訊之連結子選單
        前往節目資訊
        • 節目總覽
        • 近期廣播
        • 節目預告
        • 主持人
        • 收聽頻率
      • 文教新聞
        按Enter可展開收合文教新聞之連結子選單
        前往文教新聞
        • 政策
        • 校園
        • 招生
        • 考試
        • 藝文
        • 生活
        • 新知
        • 健康
        • 國際
        • 更多
      • 語言學習
        按Enter可展開收合語言學習之連結子選單
        前往語言學習
        • 印尼語
        • 法語
        • 西班牙語
        • 韓語
        • 俄語
        • 泰語
        • 柬埔寨語
        • 英語
        • 緬甸語
        • 德語
        • 越南語
        • 馬來語
        • 阿拉伯語
        • 義大利語
        • 日語
        • 菲律賓語
        • 本土語言
      • 活動參與
        按Enter可展開收合活動參與之連結子選單
        前往活動參與
        • 活動報名
        • 參訪花絮
        • 參訪申請
        • 其它服務
      • 公告資訊
        按Enter可展開收合公告資訊之連結子選單
        前往公告資訊
        • 布告欄
        • 政府資訊公開
        • 檔案應用申請
        • 意見調查
        • 常見問題
      • 關於本臺
        按Enter可展開收合關於本臺之連結子選單
        前往關於本臺
        • 本臺願景
        • 首長專區
        • 業務職掌
        • 電臺臺呼
        • 大事紀要
        • 得獎榮耀
        • 電臺位置
        • 好站連結
        • 雙語詞彙
      • Language
        EN
      • 網站導覽
      • 前往臉書前往youtubeemail給我們RSS訂閱
      App下載常見問題
      回首頁
      地址:(100052)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5號
      電話:(02) 2388-0600
      傳真:(02) 2389-3126
      TANET VOIP:99160500
      服務信箱:service@ner.gov.tw
      聯絡我們資訊安全政策隱私權保護政策版權宣告
      :::主要內容區塊
      • 首頁
      • 搜尋

      大家都在搜:大數據元宇宙明道中學USRIEYI世界青少年發明展
      • 相關節目
        27
      • 文教新聞
        3762
      • 布告欄
        0
      • :
      • 06/082025
        教育行動家(上) > 通往萬華的無數條路之一,從展覽探見多元匯聚的萬華
        你對萬華的印象是什麼?老城、邊陲、還是多元共生?今天的教育行動家(上),邀請您一起走進展覽《通往萬華的無數條路之一》,透過策展團隊成員朱剛勇、王靜雯的分享,看見萬華不只有標籤,更有被遮蔽的風景與深刻的人生故事。用新的眼光認識萬華,也重新想像城市的樣貌,想要瞭解萬華的多重面貌嗎?千萬別錯過今天的訪談!
      • 06/182025
        GOGO博物館自由行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培育師資的搖籃
        6/19「GO GO博物館自由行」講師資培育的故事。 二戰結束,政府接收臺灣,大家會想唸師範學院當老師嗎?那時是公費就讀嗎?創校初期學校設備如何?校舍空間足夠學生使用嗎?「聽檔案說故事」邀請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研究員許峰源,帶您爬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校史沿革,這裡可是培育師資的搖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在臺灣教育發展占有重要位置,歷史可追溯到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二戰之後歷經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等蛻變,成為兼具師資培育與學術研究的頂尖學府。 「博物館的典藏密碼」:唐寅(唐伯虎)的人生與書信,一段不勝唏噓的感傷人生。 114年「 GO GO 博物館自由行」 週四上午10:05-11:00 節目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museum.anne 節目首播官網同步收聽:https://www.ner.gov.tw/programSchedule 節目首播日60天內可收聽:https://www.ner.gov.tw/program/655f282126f17000251b5a0f
      • 06/172025
        燦爛時光 > 屯區藝文中心「超日常詩篇 2025科技跨藝特展」
        臺中市屯區藝文中心於114年6月28日至8月10日,舉辦「超日常詩篇 2025科技跨藝特展」,邀請8組藝術家及團體共展出9件作品,結合互動裝置、動力機械、AI影像與數位技術等多元媒材,以「科技」與「共遊」為策展主軸,重新定義日常生活中的詩意。 屯區藝文中心近年積極以「孵藝實驗場」為重要方展方向,致力於科技跨藝實驗性作品孵育及展示,本次特展聚焦日常議題,透過跨域整合,拉近市民與當代藝術的距離。 策展人也是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所長邱誌勇教授表示,「超日常詩篇」聚焦於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卻富含詩意的片刻與細節,並以科技藝術的方式重新詮釋。例如石孟鑫的《拉扯》以翹翹板動態象徵人際關係的拉鋸;另一件石孟鑫的《沙灘》,則邀請民眾一起在人造的沙灘上畫出海天一色的風景;凌天的《台中計畫》是透過資訊視覺化與地理製圖探討城市脈絡,林子妍和郭亭妤的《來日綺窗前》則透過日常可見居家鐵窗邊堆積的生活痕跡,喚起觀眾對「家」的記憶與情感。 除了將科技藝術與生活連結,展覽也深入探討人與科技的關係。如林俊遑與黃紀虹合作的《Leashing the Socket-Ver 2》以插座為媒介,背後形成電力網絡卻也框架出人類的生活範圍;鄭子芸的《我不是機器人》讓機器人坐上課桌笨拙的重覆和模仿答題,反思「機器人」與「人類」的界線等。 為了鼓勵民眾參與科技跨藝特展,屯區藝文中心將於7月19日舉辦專家導覽,7月20日與26日則推出兩場工作坊,主題為「刷刷車」與「震動繪畫機器人」,6月30日中午12點開放報名,邀請大小朋友一同參與,體驗科技藝術的樂趣。更多活動詳情及工作坊報名資訊可上屯區藝文中心官網或臉書粉絲專頁查詢。­
      • 06/172025
        真心看世界 > 20250618真心看世界
        一、【20250606人間菩提】 人人本具有覺性,但我們的覺性隨著各人的業力轉輾,沒有啟用,只在人間造無明,這是錯誤。修行的一個法門是「懺悔」,有什麼樣的罪與錯失,我們及時悔過,當面化解,能讓保持生命的清淨。如果將這樣的痕跡留在心裡,就是將業的種子輸在腦海裡,就是「業識」。 生命來自於父母,而師恩成就我們的知識。既走入佛教,佛教的深奧值得大家用心深入。也期待大家多了解慈濟,這是靜思弟子的使命也是慧命,將智慧運用在人間,變成我們的志業。慈濟四大志業,無不都是立志,立志就是願力。期待人人弘揚慈濟精神,分享志業的價值。 二、慈濟一直在~~林慧美50年的慈善訪視路 慈濟委員林慧美師姊的母親是早期會員,常見老菩薩來收功德款,種下慈悲助人的種子。高中畢業後,她進入銀行上班,1975年也正式加入慈濟,親身經歷「五毛錢竹筒歲月」,見證早期慈濟如何從少數歐巴桑發心投竹筒,到如今慈善力量擴及全球。 她回憶證嚴上人為了濟貧,親自帶領志工深入偏鄉探訪個案,無懼辛勞,只為讓愛送達每個角落。尤其在醫療推展上,上人因「因病而貧,因貧更病」的痛心,立願興建花蓮慈濟醫院,她也親歷其事,協助募款與推動。從早期偏遠地區缺乏醫療資源,到後來慈濟醫療體系逐步建立…
      • 06/162025
        燦爛時光 > 國美館藝術圖書中心全新開幕
        國美館將原來的藝術圖書中心,重新規劃與空間升級後,以更開放親切的面貌「藝術圖書中心」,邀請民眾一同探索藝術閱讀的深度與廣度。 過去這個空間名為「資料中心」,典藏了將近十六萬筆珍貴的藝術類圖書與資料。 為了讓這些珍貴資源更貼近民眾,也讓來到美術館的朋友們能有更深入的閱讀體驗,國美重新打造了「藝術圖書中心」,設置了舒適的閱讀角落,讓大家可以靜下心來翻閱圖書,也規劃了配合展覽主題的圖書展示區、新書與出版品展示專區,方便民眾延伸觀展經驗、深入探索藝術世界。 此外,原本的多媒體區也升級為數位資源體驗區,在這裡有提供智慧會議室,歡迎大家洽詢藝術圖書中心服務台借用,空間內備有數位電視(電子白板可以直接取代電腦使用),在8月也即將導入AI會議記錄的系統功能,讓來使用的人員可以線上線下同步透過指向型麥克風錄音、AI生成會議紀錄與摘要。 這裡,可彈性使用的團體視聽空間,將舉辦各類型工作坊、分享會講座等等,國美館歡迎喜愛藝術的朋友們報名參加。 國立臺灣美術館肩負重建臺灣藝術史與科技藝術發展兩大目標,打造全臺首座藝術VR常設體驗空間,努力縮短一般民眾對VR科技與藝術的距離感,開展更多思考與想像空間,整合美術館教育與數位資訊功能,帶領跳脫感官與時空的新美學體驗,邀請大家一同探索冒險! 今天節目中邀請國立臺灣美術館圖書資料組專員詹淳汝,帶我們深入國美館藝術圖書中心及VR藝廊!
      • 06/162025
        真心看世界 > 20250617真心看世界
        一、【20250607間菩提】 慈濟將近六十年了,腳步是一步步地向前走,但方向不可以偏。所以面對著人間事相,慈濟都很謹慎在做,從沒想過能得到什麼。如何去為人間付出,對社會有益,我們該做,總是去做。 因為做慈善,看見了老、病、苦,所以開始義診,而且不只是治療,還要關心他們以後生活怎麼過,在因緣範圍裡,做得到的,盡量去做。但個人的力量有限,所以需要各行各業一起投入,利益人間。 空間、人間,合起來就是世間。人在這個大空間裡如何能和平相處,就是要人人和合。方向正確,就是永恆的和平,宗教就是希望這樣。輔導人、淨化人心,去除偏差的惡念,往善的方向去利益人間,所有的宗教總是止惡揚善,是共通的道理。 二、健康100分 花蓮慈濟醫院的「肺部守門員」劉迪塑醫師,深入探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這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尤其抽菸族群為高風險群。劉醫師指出,肺阻塞屬於退化性疾病,肺功能一旦受損便無法逆轉,且退化速度可能為正常人的兩倍,因此強調「及早預防」的重要性。 他呼籲民眾戒菸與遠離空汙,包括二手菸與環境廢氣,同時建議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超慢跑、爬樓梯等皆可分段完成,達成提升心肺功能的目的。對於已有症狀者,劉醫師推薦「噘嘴式呼吸」與「腹式呼吸」兩種技巧,能減緩呼吸困難、強化自律神經、改善生活品質。 除了運動與呼吸訓練,劉醫師也提及疫苗施打的重要性,特別是65歲以上長者與慢性病患者應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與流感疫苗,以減少肺部感染與急性發作風險。此外,營養攝取同樣關鍵,肺阻塞病人常因喘促而影響食慾,建議採少量多餐、軟質飲食、補充高蛋白,預防營養不良與肌少症。 最後他提醒,COPD患者常伴隨多重共病,如肺癌、憂鬱症與心血管疾病,故需全面照護。唯有從自身生活方式著手,包含戒菸、運動、飲食、疫苗與情緒管理,才能達到長期穩定控制與健康生活的目標。
      • 06/152025
        燦爛時光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25臺灣工藝季」
        每年6月5日是「65工藝節」,工藝中心6月5日至8日也舉辦系列活動,包括工藝人回娘家、工作坊、講座、市集、手作體驗及劇場等,另外還有5月起正式開跑的「工藝行旅」,特別規劃10條路線,帶大家進行一場工藝與文化深度之旅,也期待這股工藝的自由想像能量熱潮延續至8月底。 2025「65工藝節」為聚焦多元、國際、承新、旅遊、互動、體驗及活動等7大項豐富元素的臺灣工藝活動,更是匯聚臺灣工藝之美,宣揚臺灣工藝精神、及創造全民共感的年度盛典。「日日都是工藝日,人人都是工藝人」,邀請大家一起動手做,漫步於工藝,感受工藝的日常與溫度,讓工藝不僅是工藝,更是生活態度與文化記憶的展現。 臺灣工藝季的活動最大亮點為串聯北、中、南、東及離島各地的衛星展區,透過跨域合作,呈現臺灣豐富多元的工藝文化。展覽涵蓋各族群與民俗宗教等傳統工藝,並融合現代創新元素,以當代美學、設計思維及社會趨勢為切入點,從地方工藝、原民手藝到新銳設計特色,共同繪製出一幅充滿活力與創意的「工藝漫遊地圖」,活動不僅涵蓋展覽,更推出「65工藝節」、工藝辦桌、特色市集、工藝行旅及國際論壇等多項精彩內容,帶來多層次、跨領域的文化體驗。為讓更多民眾深入參與,工藝季推出智慧導覽、數位集章互動及專屬遊戲,打造線上線下結合的沉浸式體驗。 參與臺灣工藝季活動的朋友,即可參加「集章抽好禮」,邊走邊玩、輕鬆收集,有機會獲得工藝季周邊及限量精美工藝品等豐富獎項。 2025臺灣工藝季不僅是一場文化節慶,更是一項從政策出發、深耕社會及連結產業的文化行動,推動臺灣工藝走入日常、邁向國際,是臺灣與世界對話的文化語言。 今天節目中邀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設計組許峰旗組長,分享工藝「漫活SLOHAS」理念,介紹「2025臺灣工藝季」串聯北、中、南、東及離島各地的衛星展區的精彩活動!­
      • 06/152025
        真心看世界 > 20250616真心看世界
        一、【20250608人間菩提】 花蓮慈濟志工與證嚴上人溫馨座談,分享如何落實法親關懷,也深感花蓮的靜思弟子非常有福,因地利之便,能有精舍師父到府或者是到醫院做關懷。 上人提醒弟子們,這個時代,子孫普遍都在外打拼,長者多為孤獨,法親家人就是彼此最堅實的依靠與陪伴,慈濟人要珍惜與資深菩薩的因緣,多主動探望與關懷長者,透過回憶過往與法親的互動,啟發他們的思維,讓腦細胞保持活躍,同時也是自我反省學習的機會。早期慈濟人在資源匱乏的時代仍能堅持行道,而如今交通與科技皆是便利,學法、弘法更應精進不懈。 上人讚歎慈濟家庭,人人有愛,夫妻同行、子女接棒,是最好的人間菩薩家庭見證。並以佛陀的教誨鼓勵大家,法要代代相傳,人人能傳五十代,代代生根,讓人間成為菩薩訓練場,期待人人都能發願力行。 二、心蓮朵朵開 花蓮「美欣素食餐廳」的創辦人許明教先生,自七歲起便因家中長輩的影響開始吃素,即使在當年吃素不普遍、外界不理解、家庭中也有人質疑其營養問題,他仍堅持信念。服兵役時,他甚至自備爐具、自己煮食,展現極大的毅力。 許先生原本學的是藝術設計,開餐廳並非原本的人生規劃,卻因因緣際會,尤其是在妻子娘家佛堂的影響下,與妻子共同創業,開始製作素食外燴。早年他們為喪家準備素食供品,料理逐漸受到好評,也因他設計背景與美感,使得料理不僅好吃也賞心悅目。他強調用心與興趣是料理成功的關鍵,認為素食不只是食物,更是承載愛與理念的生活方式。 如今,美欣餐廳已交由第二代經營,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從幫忙炒菜到進修學習,再回家傳承並創新料理,展現素食文化的延續與世代交融。許先生也提到現代食材選擇多樣、網路資源豐富,使素食變得更易入門、更營養均衡。他鼓勵大家多嘗試蔬食,不僅為健康與家庭幸福,也為地球和平盡一份心力。
      • 06/142025
        青春萬花筒 > 青春會客室單元-走入藝術的世外桃源
        1.給你5英棒單元--Britney英文老師分享國外常用的單字與片語 2.青春會客室單元- 台灣不丹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協會致力於推動台灣與不丹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永續發展理念。協會定期舉辦各類活動,例如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藝術廊道舉辦的「台灣不丹自然元素國際藝術聯展」,該展覽以壯麗的自然元素為主題,成功引起廣大關注,讓民眾深入認識不丹的文化藝術。 在文化交流方面,協會曾邀請不丹藝術家來台參與展覽與交流活動,例如在不丹國慶117週年暨藝術展中,不丹藝術家親自帶領觀眾深入了解不丹的自然美景與文化藝術。
      • 06/122025
        真心看世界 > 20250613真心看世界
        祝福承願再來人見人愛的小菩薩。蔡昇航師兄與世界各國的志工們結了許多的善緣,很多人對他的離世表達不捨與祝福。靜思精舍德瑝法師也提到印順導師圓寂至今20年,回憶導師留下的人間佛教、還有導師和上人之間的師徒情誼,面對離去,那份心中的祝福。也不忘提醒大家照顧好自己,把握當下的任何因緣,不要留下遺憾。 1『罩』照顧好自己。天災人禍,追根究柢都需要你我來解決,壓制口慾與大地共生息。饑饉、瘟疫、刀兵劫、你會出生在什麼地方? 加薩走廊六百天,垃圾堆中覓食,瀕臨饑荒,孩子從不知吃飽的感覺。 2 面對至親離去,以上人對導師的思念,祝福蔡昇航師兄乘願再來。 『假如有緣你要努力,我們不會放棄,假如緣盡了,我們都會在身邊』上人告訴我們如何面對生死的心與安撫在病床的至親『雖然消逝了有形的智慧明燈,但無形的才是永恆。』 3我們要創造好因緣,茹素護生的環境迎接新生命--大林醫院月子中心。迎接生命的時候,不要殘害其他動物的生命。中西醫照護,免疫好、吃對的食物可以降低疾病風險,身心靈都健康。 {朵用心-心日子 Ep.8} 這道菜竟然有50種吃法?原來沒有肉剛剛好!Ft.快樂鳥 HappyBird 費品于 採訪報導 夏天到了!!! 吃油就會變胖,是真的嗎? -常見的「吸油大王」有誰呢 -聽說…吃冷的食物比吃熱的容易瘦? 究竟傳說中的「抗性澱粉」會發揮多少作用 別好奇了,來聽就對了~~~ - 點擊聽少油飲食的秘密! pse.is/230520B #心日子營養小課程 ft. MIA營養師 【靜思小語】生命的價值,就在活著的每一秒鐘,把握正確的方向、做對的事。 ======================= 【從導師的慧命到弟子的願行:證嚴上人20年前後的祝願】 今年是印順導師圓寂 20 周年,靜思精舍德瑝法師 6 月 3 日在志工早會上回憶起 20 年前的今天,證嚴上人在慈濟大學主持會議,開到一半,心念師公病況,便暫停討論,趕往醫院探視。 當時導師的心跳與血壓雖然穩定,但體內無法排水,心包膜的積水又再度增加,情況令人憂心。上人在病榻前,輕聲對導師說:「師父,假如還有緣,您要努力,我們不會放棄;如果緣盡了,我們也會一直在您身邊。」 這段話,是弟子對導師最深的情感流露,更是上人以身示教,面對無常生死,用平靜的心,堅定的願,陪伴至親走過生命最後階段。 在 2020 年《冬之卷》10 月 10 日的開示中,上人曾提到,師公傳給他的法髓是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這六個字,不僅是導師的叮嚀,也是上人一生依教奉行的方向。 2005 年 6 月 4 日,導師捨報離世,彷彿智慧明燈熄滅,但上人說:「消失的只是有形之身,真正永恆不滅的,是深植人心的法髓。」這股深植人心的精神與願力,指引著慈濟人走在菩薩道上,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20 年前,上人心心念念的是人間導師的法身慧命;20 年後,上人掛心的是一位在人群中默默奉獻的人間菩薩 ─ 慈濟菲律賓分會副執行長蔡昇航。 蔡昇航罹患罕見血癌,6 月 2 日辭世。他在 21 歲走入慈濟,30 年來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上人感念地說,「昇航師兄走入慈濟的那一刻起,法髓已深植在他的心,那是一種內化的願力,超越生死,永不磨滅。」 德瑝師父也開示,從佛教觀點來看,往生並非結束,而是另一段生命的延續。如上人所說:「生是死的起頭,死是生的開始。昇航師兄的一生沒有偏差,依的是正道法。」 蔡昇航自小在佛教家庭成長,行走在正確的道場,一生沒有偏差,守志奉道。不僅為人間付出無數善行,更善用生命、圓滿慧命。證嚴上人讚歎:「是一位善用生命的人生典範」。 20 年前,導師的身影遠去,20 年後,昇航師兄安然圓滿此生,生命雖有終點,但法髓相續、慧命不滅。
      :::頁尾網站資訊區塊
      節目資訊
      節目總覽
      近期廣播
      節目預告
      主持人
      收聽頻率
      文教新聞
      政策
      校園
      招生
      考試
      藝文
      生活
      新知
      健康
      國際
      更多
      語言學習
      印尼語
      法語
      西班牙語
      韓語
      俄語
      泰語
      柬埔寨語
      英語
      緬甸語
      德語
      越南語
      馬來語
      阿拉伯語
      義大利語
      日語
      菲律賓語
      本土語言
      活動參與
      活動報名
      參訪花絮
      參訪申請
      其它服務
      公告資訊
      布告欄
      政府資訊公開
      檔案應用申請
      意見調查
      常見問題
      關於本臺
      本臺願景
      首長專區
      業務職掌
      電臺臺呼
      大事紀要
      得獎榮耀
      電臺位置
      好站連結
      雙語詞彙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通過A無障礙網頁檢測
      地址:(100052)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5號;電話:(02) 2388-0600;傳真:(02) 2389-3126;TANET VOIP:99160500
      服務信箱:service@ner.gov.tw;瀏覽器建議使用 Chrome;最佳觀看解析度:全彩 1440 X 810
      聯絡我們 | 資訊安全政策 | 隱私權保護政策 | 版權宣告
      App下載常見問題
      前往臉書
      前往youtube
      email給我們
      RSS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