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校園

北科大「失物招領」 樂高打造古蹟展現學習成果

2024-01-02 發佈 曾鈺羢 臺北
北科大文發系學生趙佑真(左)、郭紫婕用糖玻璃重新演繹古宅壓花玻璃(北科大提供)

北科大文發系學生趙佑真(左)、郭紫婕用糖玻璃重新演繹古宅壓花玻璃(北科大提供)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109級畢業展「失物招領」,即日起到1月6日於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展出,本次32組多元體驗作品,包括用樂高積木、陶瓷工藝打造北科大校園古蹟新風貌,另外,以糖玻璃復刻老房子的風貌,以「可以吃的玻璃」重新演繹傳統壓花玻璃的美與甜,重拾臺灣失落的景物與歷史。

 

北科大副校長楊重光表示,本屆文發系畢展主題「失物招領」,寓意遺落與找尋,失去而獲得的過程;畢業專題是同學們四年學習集大成的淬鍊,在記憶與傳承的基礎下,利用不同作品將人們在人生歷程中曾經遺落的情感重新拾獲,也將臺灣遺忘的文化重新找著,結合當今世代的需求,開創新生命。

 

李諾同學以樂高積木做過許多古蹟建築,如彰化鹿港埔心羅厝天主堂、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高雄的蓮池潭龍虎塔等;此次畢業專題選擇校內珍貴的文化資產、臺北市市定古蹟─紅樓為主題,將樂高轉換成可複製並小量生產的陶瓷翻模模式,創作出不同時期的學校制服人偶、校園常見的烏龜、小鳥、小魚的生動樣態,更透過樂高與陶瓷異媒材的結合,形塑出北科生活生態系,總共花了超過3萬片的樂高積木,才拼砌起來。

 

為了打造作品,她不僅從國外網站訂購大量樂高零件,也特別客製化紅樓匾額、北工校徽等積木難以呈現的細節,歷經八個月與時間賽跑才得以完成,希望透過樂高與陶瓷異媒材的創意結合,作為推廣北科文化歷史的新媒介。

 

趙佑真、郭紫婕同學有感於臺灣手工製作的傳統玻璃產業已式微,希望重新演繹已停產的壓花玻璃;她們選擇與壓花玻璃一樣透光、脆弱的糖玻璃,仿製壓花玻璃這項經典的建築文化符號,呼應時下流行分子料理的五感體驗,將傳統文化與日常食品結合。此外,她們更於臺灣聽說關懷協會開設工作坊,以觸覺、味覺等多感官的體驗,帶領聽障兒童認識逝去的臺灣傳統玻璃工藝,透過教案設計,讓被遺忘的常民回憶重新被珍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