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東女中執行國教署「藝術共創-跨校合作專案計畫」,辦理「探索海洋的船」創生營隊,自暑假期間集結了中原大學建築系、臺東女中及各地高中美術班約200位學生,共創大型船隻裝置藝術《消逝的船與地景》,近日完工,設置於臺東市海濱公園,為東海岸再添美麗景致。
由東女美術班康毓庭老師統籌,邀請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陳宣誠擔任總講師,康毓庭老師說,藝術共創計畫從南島文化脈絡出發,以「船」為媒介,探索海洋與人的關係,從創作1公尺的小船模型,到共同搭建長達12公尺、寬3公尺的大型船隻,前後歷時7個月,參與師生超過200人,成果超乎想像。
陳宣誠副教授設計結構,康毓庭老師設計皮層,船身以金屬結合木頭搭造,皮層則以鋁片上色編織,暑假期間由中原學生擔任隊輔,帶領臺東女中、關山工商、臺東高中、香山高中、大甲高中等校學生一同創作、學習,開學後也總能在假日的東女校園中,看到學生爬上爬下、專注趕工的身影。
「一開始覺得蠻荒謬的,怎麼會叫一群高中生跟大學生做這麼大的藝術創作!」東女美術班學生李筠翊說,過程中最有感的是鋁片編織,「怎麼會這麼硬」,無論是剪鋁片還是噴漆,都覺得「我要不要中間就放棄好了」,但堅持到最後,看著整艘船一點一點搭建起來,「很享受,非常欣慰。」
「整個船體是金屬結構,皮層是鋁片編織,用鉚釘固定,放在陽光裡會有局部閃光,像看海一樣。」陳宣誠副教授表示,船隻設置於海濱公園臨海邊界,編織皮層色彩來自天空與海洋,因時間、氣候與觀看距離改變,有時展現自身的姿態,有時消逝於地景中,因此命名為《消逝的船與地景》。
他表示,學生在過程中探索學習,不只是學會操作工具,也理解技術背後的邏輯,變成生命中的技能、未來創作的一部分,而跨領域、跨教育階段的協作共創,相互形成學習上的引導關係,「看起來是每個人在某個局部做一些工作,最後形成難以想像的整體性,不斷的累積、修正,形成一種前進的關係。」
「我們在證明我們可以做得到。」康毓庭老師表示,此次計畫除了帶給學生既特殊又能引以為傲的學習歷程,也希望讓欣賞作品的民眾感受到臺東教育的能量,她感謝陳宣誠副教授不辭辛勞往返臺東指導、愛護臺東學子,期待作品成為臺東的新地標,也呼籲民眾不觸碰、不攀爬,愛護作品,也避免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