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校園

寫詩不是照樣造句 學者籲教師啟發學生學習動力和想像力

2023-12-06 發佈 周明慧 臺北
《詩,越讀越美妙》體驗課程,透過讀詩,嘗試導引出詩的思考性和藝術性

《詩,越讀越美妙》體驗課程,透過讀詩,嘗試導引出詩的思考性和藝術性

臺灣小學語文學會《2023年語文教育大概念研討會—詩與思的碰撞》在臺北市私立靜心高級中學舉辦,學者並提出,教師應啟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用心觀察世界和發揮想像力,進行文學創作。本次研討會也進行體驗課程,帶領學員讀詩、寫詩。

 

前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劉漢初以「詩從胡説來」為題,進行專題演說,他輕鬆有趣的談詩人的情思才華雖然精妙,其實一開始卻只是胡思亂想罷了;所謂好詩只是想得奇特,寫得巧妙而已,重要的是做到形象化、新奇化、深刻化。

 

本次研討會設計了二個體驗課程,《詩,越讀越美妙》由教練團引領思考「詩人有獨特的思考點—詩人的妙思在哪裡?」及「詩作有美感~詩作有哪些美?」的大概念與核心問題,透過讀詩,嘗試導引出詩的思考性和藝術性。《詩,這樣玩出來》由寫詩/寫作六部曲,包括準備、寫草稿、讀讀聽聽、修改內容、校對文字、完稿,引領學員嘗試寫詩。會場準備了「孵詩窩」和「詩種子」提供參與學員激出靈感,促發創意,最後由靜心中學布置了一面「詩人牆」,將大家新創的詩作品寫在精心製作的卡紙上,掛到牆上。

 

在《詩與思的對話》研討會上,與談人臺東大學榮譽教授林文寶詮釋《說文解字》中「詩」的古字,是一個人的兩隻手在上面,另一邊腳在踩踏,好像在跳舞,談到詩、音樂和舞蹈一開始是三者合一的,後來詩才往文字發展。他也提到「瞎子摸象」是「學習錯誤」的基本概念,孩子有機會接觸詩是重要的,摸索過程不是老師教出來的,他自己可以學;如果老師無法啟動孩子願意學的動力,怎麼教都是沒用的。也有學者表示,提升文字寫作,不如訓練觀察世界;重視生活經驗,不如發揮開闊想像。

 

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林文韵則認為,教師應該從探索孩子怎麼看世界、怎麼使用語言的過程進行教學。寫詩重要的是要有想法,再慢慢形塑詩的樣子,且要有時間醞釀和調整,千萬不要讀了一首詩就要孩子如同照樣造句般寫詩或學作者想像。

 

北市教育局局長湯志民親自出席研討會開幕式,他肯定臺灣小語會長期推動語文教育以及靜心中學設計課程與教學的各項卓越表現,並以莊子天下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為例,談個人對語文學習的經驗。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