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的潮境智能海洋館去年開幕,吸引無數遊客探索海洋世界的奧秘,其中小名波波的「波口鱟頭鱝」吸引許多目光,特別是其腹側面波浪式的大牙嘴令人稱奇;近日工作人員在清理缸底時總會撈到許多小圓石,清洗時才發現原來是「波波」和池內小鯊魚的牙齒。
海科館說明,這些牙齒不僅令人驚奇,更可以幫助識別物種。「波口鱟頭鱝」因外型俗名「飯匙鯊」,雖俗名有「鯊」字,或因身上有白色點而常被認是「鯨鯊」,但從分類學的角度來看,實際上牠和鯊魚不親,反而是魟魚的近親,擁有強勁的顎部以及猶如石板狀的牙齒,可將螃蟹外殼咬碎食用。而鱝、鯊魚以及魟魚都屬常見的軟骨魚類,軟骨魚類的牙齒種類多樣,不同種類的軟骨魚擁有獨特的牙齒形態,這些牙齒可不斷生長與不斷的更換老牙,保持其功能和效能,也就是牙齒可終生不斷替換與再生。
海科館陳素芬館長表示,軟骨魚類與生活中在市場上常見的硬骨魚類有所不同。軟骨魚類的骨骼主要由軟骨組成,牠們不具備魚鰾,所以必須持續游動以維持浮力,因此常可看到鱝、鯊魚以及魟魚不斷的持續游動,同時牠們多數進行體內受精,這些特點使得軟骨魚類如鯊魚、魟魚和鱝與一般硬骨魚類有著明顯的區別。另外,在展館二樓近距離觀賞也可容易觀察到軟骨魚公母的差異,公魚有明顯的交接器,母魚則沒有;而在潮境智能海洋館的「波波」有明顯的交接器,所以是「波波先生」,歡迎民眾前往潮境智能海洋館與「波波先生」相遇,並且可以進一步探索與認識這些海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