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到113年10月13日止,在鐵道部園區廳舍一樓特展廳推出「林野:力的交界」特展,今天(27日)特別舉行開幕記者會,邀請臺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洪廣冀教授進行策展說明與介紹,期望能以臺灣環境史的角度,讓民眾體驗及認識臺灣淺山的繽紛歷史與生態。
策展團隊說明,隨著臺灣國民生態保育意識提升,政府給予「林野」另一個名稱「里山」,但不論是沿山埔地、林野還是里山,此中間地帶既是墾民與原住民族角力的場域,也是地方社會與國家對抗、協商的所在,因此均為「力的交界」。
臺博館洪世佑館長表示,臺博館目前是世界博物館協會自然史專業委員會,2015年也曾在臺博館舉辦過年會,並發表《臺北宣言》強調博物館在生物多樣性中須兼顧重要角色,此次特展便提供民眾探索人跟自然間的和諧與平衡關係,讓人們對於地球面臨氣候變遷等議題可以有更多省思,也希望這些討論及省思可以讓地球保持更多DNA,朝向永續生存的發展方向邁進。
臺博館指出,此次特展主題「林野」具有破碎、不規則、繽紛、多元與難以歸類的環境,但卻是臺灣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區之一,因此展示三幅歷史圖像及臺灣藝術史上極重要的畫作為主軸:《晚清臺灣番俗圖》之〈番社貿易圖〉、《圓山附近》及《滿載而歸》,引導民眾探索清代、日本時代及近代的林野樣貌與背後可能的原因,試圖去理解林野作為一個族群交流的邊界,所隱含的林產資源、族群互動、國家力量及世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