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年會首度在臺灣召開,自即日起到11月10日為期5天的會議,邀請來自澳洲、日本等多國學者專家與會,分享各國推動人權的作法,希望藉此讓人權議題獲得更多關注與共鳴。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IHRM-AP)年會今年以「共振人權:亞太博物館與社群協力」為主題,期盼促進跨領域、跨國際的交流,讓人權議題能更被世人了解,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暨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IHRM-AP)主席洪世芳指出,FIHRM-AP在2019年9月成立,隨即面臨疫情挑戰,交流遭遇困難,但透過有十種語言的官網,推動線上工作坊、策展讓人權交流工作持續推進。年會的召開則具有意義,從線上交流走到實體會議,也為亞太、甚至世界的連結踏出重要的一步, FIHRM-AP目前有42個機構會員、52個個人會員,期待FIHRM-AP成為臺灣與國際人權博物館接軌的平臺。
洪世芳館長指出,今年FIHRM-AP年會主題是共振人權,希望能串聯各地的人權博物館與組織,讓人權的價值成為普世價值,沒有戰爭與殺戮。在人權路上,不應遺忘任何人,要世界和平,往前走,以人權為目標,持續向前。也希望透過會議,讓人權價值有更深更廣的認知,也有更多的討論。
年會開幕典禮上,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國際博物館協會典藏委員會理事賴瑛瑛等也都出席,五天會議有來自澳洲、日本、泰國、印尼等各國專家學者分享經驗和觀點,探討博物館及人權組織如何藉由各式途徑和方式促進大眾對於人權議題的關注。期間將分享各界人權議題的相關研究、案例和論文,同時也廣邀國際博物館及人權議題相關組織參與,以促進新思維激發和跨領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