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管制署今天(31日)召開例行疫情報告,上週COVID-19併發症新增247例、流感新增24例併發重症,3例死亡個案、登革熱新增1543例,7例死亡個案,預測未來一週「登革熱疫情略降,疫情傳播風險高;流感疫情略降,但併發重症發生風險持續;COVID-19疫情處於低點波動。」
國內本土登革熱疫情自6月開始上升,直到9月底10月初達到高峰期,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也在9月進駐臺南至今,發言人曾淑慧表示,目前國內累計20363例本土確定病例,其中包含112例重症、44死亡案例,國內登革熱疫情處於持續下降,但仍在流行期不能鬆懈,防堵登革熱最有效手段為清理孳生源,避免有積水容器讓病媒蚊孳生,但這得靠全民有意識努力,才能阻斷登革熱。
此外,疾管署也跟國衛院合作「以蚊攻蚊」,發現沃爾巴克氏菌可抑制病媒蚊數量及影響病毒的表現,讓人類感染登革熱病例減少,而帶菌蚊防治法,可分為「抑制型」及「取代型」,抑制型是利用釋放帶有沃爾巴克氏菌公蚊,讓野外母蚊變成不孕,缺點是要一直釋出大量的帶菌公蚊成本高,優點則是,環境中的蚊子,透過抑制型防制法,數量逐漸減少;「取代型」是釋放帶菌的公蚊與母蚊,帶菌蚊可以抑制蚊子體內的登革病毒複製的速度,進而降低登革熱的傳播速率及減少人類感染的效果。
疾管署補充說明,雖然「沃爾巴克氏菌」尚在研究中,暫時不會在今年使用,但此研究仍持續進行中,疾管署相關人員也將去新加坡取經,因此提醒民眾仍要落實「巡、倒、清、刷」四大原則,沒有孳生源就沒有病媒蚊,沒有病媒蚊就沒有登革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