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集結館內典藏、臺灣及法國當代藝術家的雕塑創作,推出「加加減減—和身體玩遊戲」教育計畫,透過8位藝術家的作品,讓大小朋友聚焦在雕塑對「身體」的關注,在觀展過程擴延視覺之外的感官經驗,與作品進行對話及互動,開啟對於「雕塑」與「身體」的嶄新視角。
「雕塑」在藝術史中的發展可追溯至史前時期,而人類的身體無疑是雕塑中重要的表現內容。策展人郭姿瑩表示,「加加減減—和身體玩遊戲」展出朱銘、何采柔、艾蜜莉.法奕夫(Emilie Faïf)、徐永旭、陳松志、陳庭詩、夏陽、蒲添生等人作品。超現實雕塑《洗澡》是本次展覽邀請法國藝術家艾蜜莉.法奕夫(Emilie Faïf)來臺現地製作的作品,藝術家利用兒藝中心的U型場地特殊性創作出巨型雕塑,地面上局部露出頭髮、鼻子、腳趾頭及毛巾,展場瞬間成為偌大的浴缸。以身體及感官為主題的親切題材,加上超乎想像的尺度邀請觀眾走入雕塑之中,如同「格列佛遊記」主角闖入巨人國世界,解放想像力及身體經驗。
除了貼近生活的洗澡題材,已逝的臺灣知名雕塑家蒲添生《運動系列》,捕捉奧運會女子體操賽中選手們運動過程中「瞬間」的優美曲線,展現運動場上的力量與速度,這也是他創作生涯中關鍵代表作。今年離世的雕塑家朱銘,作品《單鞭下勢》同樣將連續動作中的片刻化為永恆,捕捉太極拳中的動勢及剛柔並濟,形成以靜制動的視覺張力。相較於將動態停格的作品,何采柔的《夢見我》是一座半身胸像,透過詩意的藝術轉化,鬆動例行的日常經驗,觀眾觀看作品時與生活經驗產生共鳴,沉浸在作品的意境當中。
「雕」與「塑」分別代表著材料的削減與添加,展場中可以觀察到作品不同材質的特性與表現,如陳庭詩的《將軍》作品,是藝術家將一般被認為是「破銅爛鐵」的廢料,或無法再運作的零件重新組裝,塑造出抽象與具象交融的將軍形象。而在作品《角力》當中,更可以看出藝術家夏陽對作品進行的加加減減,他將繪畫的筆觸具現於立體的金屬片雕,讓原先堅硬的媒材具有輕盈感,在不同觀看角度下產生靈活躍動的動態。
呈現曼妙舞姿的《夜舞》是以柔軟的陶土為媒材,在藝術家徐永旭的手中,經過捏塑、拉伸等反覆動作逐漸成為力量與流動感兼具的造型。陳松志《無題-房間三》,藝術家邀請觀眾以足部踢動、形塑地面上散落的棉線,這些棉線會隨著展覽期間的累積,不斷被改變樣態,將一路有機發展直至展期結束。
教育活動策劃人員柯佳佑表示,本次教育計畫特別從作品延伸規劃7個互動裝置區域,讓觀眾能實際動手參與,探索身體與雕塑的關係;還有與表演藝術團隊「人尹合作社」合作,以「肢體」與「物件」 延展幼兒的感官與好奇心,邀請親子觀眾一同參與。
「加加減減—和身體玩遊戲」即日起展出到明(113)年2月25日,展覽期間有定時導覽與團體預約導覽,並為國小和幼兒園團體設計1到2.5小時不等的建議行程,還可以透過「紙上雕塑遊戲簿」引導學童動手創作,相關資訊可上北美館兒藝中心官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