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灣慢性腎臟病人口已經突破200萬,換算約平均每8位成人就有1人患有慢性腎臟病,而末期腎臟病發生率與盛行率多年以來也高居全球之冠,而臺灣每年新發生的洗腎人數更是超過1萬2千人,因此臺灣腎臟醫學會針對洗腎的源頭-「慢性腎臟病」進行加強防治,期望改善民眾腎臟的健康。
當腎臟因為疾病受損,導致腎功能出現超過3個月以上的持續損傷,就稱為慢性腎臟病,此時腎功能已不可逆。臺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高危險群者要特別留意,新的治療就是強調不要進到腎臟病。生活習慣較好的人控制好高危險因子,包含體重控制、好的飲食習慣,或像是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在腎臟功能還沒受到傷害前就把疾病控制得宜,就不會進到腎臟病,若不小心進到腎臟病就是延緩退化速度,就不用進行透析或者是移植這樣替代療法。
臺大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趙家德指出,腎功能惡化有些特殊的因素,包含三高、藥物、心血管疾病與腎臟相關的問題,如果能夠這些危險因子控制得宜,有機會延緩腎功能惡化,以進一步減少未來住院、洗腎與死亡風險是慢性腎臟病的重要目標,為此,臨床上十分重視及早診斷、定期追蹤、積極治療、危險因子控管的治療策略,包含戒菸、體重控制、勿亂吃保健食品造成腎臟的負擔。
此外,提醒民眾要注意健康檢查中,抽血與尿液報告的「腎絲球過濾率(eGFR)」與「尿中白蛋白尿/肌酸酐比值(UACR)」,建議民眾可以對照國際腎臟醫學會推出的慢性腎臟病風險分級表,到腎臟科門診就醫並安排對應的腎功能追蹤與治療方案。目前慢性腎臟病的照護已相當完善,也有藥物能同時延緩腎功能下降、降低白蛋白尿,避免住院、洗腎及死亡風險,為深受反覆住院所苦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提供治療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