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藝文

臺中國家歌劇院「遇見巨人」 光輝10月舞出「舞蹈月」

2023-09-11 發佈 林宜箴 臺北
今日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左)與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教授張曉雄(右)與舞蹈迷們分享荷蘭舞蹈劇場NDT 2、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舞作

今日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左)與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教授張曉雄(右)與舞蹈迷們分享荷蘭舞蹈劇場NDT 2、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舞作

臺中國家歌劇院每年秋冬登場的「遇見巨人」系列,邁入第7年,臺中國家歌劇院表示,光輝的十月也是舞蹈月,將帶來3位國際當紅編舞家的舞作。而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與日本多媒體創作者真鍋大度合作雲門50新作《波》,透過AI討論未來身體使用的舞作實驗。

 

臺中國家歌劇院每年秋冬登場的「遇見巨人」系列,邁入第7年,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邀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專任教授張曉雄來暢談這次應邀來臺演出的編舞家及舞作。

 

張曉雄教授分享,荷蘭舞蹈劇場(Nederlands Dans Theater, NDT)可說是國際舞蹈界的天團之一,北藝大學生游睿庭2020年考上荷蘭舞蹈劇場,從2團跳起,今年更正式升為1團舞者,也是目前舞團內唯一的臺灣舞者。這次邀請NDT來臺,由平均年齡17至22歲、充滿青春野性的二團舞者,呈現3位國際當紅編舞家風格迥異的精采作品,包括加拿大編舞家克莉絲朵.派特(Crystal Pite)的《救援的10首二重奏》、羅馬尼亞編舞家愛德華.克魯格(Edward Clug)的《集群效應》、還有以色列編舞家納達夫.澤爾納(Nadav Zelner)的《睡前故事》。

 

《救援的10首二重奏》將由5名舞者演出10段無縫轉換的雙人舞,每一段都以「救援」意象隱藏了某種感情狀態,展現溫柔與衝突、失落與救援等對立關係。

 

《集群效應》由6名舞者彼此圍繞、懸掛、驅動,在極簡音樂烘托之下,抽離意識形態,以精準如鐘錶機械發條般的肢體動作,展現出如抽象主義畫作般的身體藝術。

 

《睡前故事》將由13名身穿黑色蛇紋睡衣的舞者,以脊椎為動力系統,伴隨著北非和中東充滿活力節奏的音樂,跳出嘻哈與芭蕾技法混融的獨特舞步,尋找人的內在野性,並帶出反思人們習以為常的美好是否都是如此甜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