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生活

推臺語主流化兒童劇 史哲:振興臺語先破「三中」

2023-08-30 發佈 曾鈺羢 臺北
文化部今年首度辦理「鼓勵表演藝術台語主流化計畫」,支持56組表演藝術團隊推動國家語言傳承。(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今年首度辦理「鼓勵表演藝術台語主流化計畫」,支持56組表演藝術團隊推動國家語言傳承。(文化部提供)

 

為了推動國家語言傳承,文化部辦理「鼓勵表演藝術臺語主流化計畫」,邀請56組表演藝術團體,規劃200場以上的節目以臺語演出,希望邀請民眾「鬥陣來看戲 做伙講臺語」,文化部部長史哲表示,臺語與主流化,就是希望讓講臺語要掛狗牌的現象,改變為「講臺語要打金牌」。

  

文化部部長史哲表示,自己來自外省家庭,30歲才因為工作的環境開始學臺語,因為接觸的人多,臺語的腔調比較「亂」一點;但是看到阮劇團演員李冠億臺語講得標準、如果兒童劇團團長趙自強臺語雖然不輪轉但是仍努力地說,他覺得臺語不一定要標準化,把臺語說的幽默,更能走入我們的生活。

 

史哲部長說,依據文化部所做的調查,臺灣20到29歲的人僅37.5%會講臺語,11到19歲更僅剩27.2%,臺語確實面臨消失的危機。因此,文化部期待透過臺語兒童劇,讓兒童在成長過程當中,就可以接觸到臺語,也透過幽默逗趣的戲劇,讓臺語能潛移默化進入孩子們的生命中。

 

他希望推動臺語主流化,讓過去講臺語要掛狗牌的現象,改變為「講臺語要打金牌」,也期盼改變臺語專屬中南部、中下階層、中高年等「三中」刻板印象,臺語就會成功。

 

臺北曲藝團團長葉怡均說,相聲比較少使用臺語,但是團隊會努力用說唱藝術的技巧,把臺灣的故事、民謠、文化說給孩子們聽。

 

如果兒童劇團團長趙自強說,希望孩子們跟著演出的故事中對臺灣土地、母親的關懷,用最純真的心體會臺灣的故事。也期盼藉著文化部的推動,未來有更多小朋友可以用輪轉的臺語說話。

 

文化部「鼓勵表演藝術臺語主流化計畫」,將從8至12月在全臺各地演出,共有56組藝術團隊演出200場次以上節目,包括紙風車劇團改編《武松打虎》成現代兒童臺語歌舞劇,融入「動物保育觀念」、「信任」與「關懷」的重要性;風神寶寶兒童劇團改編《風神寶寶之嫦娥奔月》為全臺語發音,藉由單詞重複出現,讓孩子看完戲就能學習幾句臺語;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結合臺語細緻的韻律特色,將愛爾蘭文學作品《自私的巨人》轉譯為臺語版,讓詩歌般的世界文學臺語音韻進入幼兒觀眾心中;如果兒童劇團改編鄭清文的臺灣兒童文學作品,巡迴演出童話親子劇《尋找燕心果》,帶出對人的分享、承諾和犧牲等精神,另外,文化部也支持阮劇團、金枝演社劇團、故事工廠、一心戲劇團、昇平五洲園等團隊結合臺語與表演藝術,製作演出富臺語韻味適合兒少觀賞的精緻化全齡臺語節目,歡迎全國民眾「鬥陣來看戲 做伙講臺語」。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