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生活

食藥署112年市售食品真菌毒素污染監測半年計畫檢驗結果

2023-08-16 發佈 王芓諭 臺北
食藥署112年市售食品真菌毒素污染監測半年計畫檢驗結果

食藥署112年市售食品真菌毒素污染監測半年計畫檢驗結果

真菌毒素是由黴菌生長而產生,常會廣泛污染食品,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同程度危害,為了保障國人飲食安全,食品藥物管理署聯合地方政府衛生局持續監測市售食品真菌毒素污染,檢驗結果均合格,並參酌歷年監測結果、食品相關法規修正及國人飲食習慣等,調整年度監測食品類別及檢驗項目。

 

食藥署公布112年市售食品真菌毒素污染監測半年計畫檢驗結果,北區管理中心副主任林旭陽表示,1到6月共抽驗322件五大類食品真菌毒素監測檢驗,包括穀類70件含米類18件、麥類32件、其他榖類20件、花生製品121件、紅麴製品17件、香辛類11件與其他食品103件,包括豆類50件、乳類8件、咖啡24件、嬰幼兒食品9件與種籽類12件,檢驗結果均合格。

 

真菌毒素是由於環境中的黴菌汙染所產生的代謝毒素,副署長林金富表示,食品在加工或保存不良的情況下就會滋生毒素,在不同類的食品之中檢測的項目也不太一樣,因此食安法訂有真菌毒素的殘留標準,不同食品會有不同的真菌污染,就會產生不同的毒素,比如說穀類會驗總黃麴毒素,還有赭麴毒素、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玉米赤黴毒素等,這些不僅會造成肝臟的問題,也會造成腎的問題,對人體健康有所影響。

 

食藥署提醒食品業者,依循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落實自主管理,販賣食品違反中央主管機關依食安法所定標準,經命限期改正,屆期不改正者,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3百萬元以下罰鍰。未來將持續加強市售食品真菌毒素監測,如果抽驗與規定不符者,將移請產品所在地衛生機關,依食安法及相關規定處辦,並將違規業者列為加強稽查輔導對象,以維護國人食的安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