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生民眾在桃園忠貞市場攤商購買越南法式麵包,食用後發生食品中毒事件,目前已累計500多位民眾通報食品中毒,其中有7件人體檢體及3件食品檢出「沙門氏桿菌」,因此原訂9月要啟動的異國料理餐廳稽查專案,改為即日起啟動,以加強高風險食品的衛生安全。
沙門氏桿菌廣泛分佈在自然界中,如果業者沒有具備良好的衛生安全,就會特過各種傳播方式,間接污染食品,導致消費者食用後容易造成食物中毒事件,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鄭維智提醒業者要特別注意,餐飲從業人員衛生要注意之外,健康管理也十分重要,因為除了沙門氏菌以外,也有可能因為其他病毒引起,如果餐飲從業人員出現嘔吐、腹瀉等不適症狀,就應該要立即停止接觸食品工作,症狀減緩後48小時才可復工。
副組長鄭維智提醒準備食材要注意以下四點,包含調理餐時前後、如廁後及餐食前皆應確實洗淨洗手;自製美乃滋、沙拉醬、提拉米蘇等未經加熱處理的食品要注意;選用信譽良好的食材供應商,選用衛生品質良好的液蛋或殺菌液蛋,注意製成衛生,注意食材保存溫度;處理及盛裝生熟食需使用不同容器具,避免交叉污染。
因應這起集體食品中毒事件,食藥署即日起啟動異國料理餐廳稽查專案,北區管理中心主任劉芳銘表示,不只包含東南亞的料理,所有相關的異國料理都是稽查重點,包含即食的部分或是生食,像是生菜沙拉等容易受到污染的部分,都會列入重點查核,如果涉及到沙門氏桿菌的查核,也都會進行抽驗,這個專案預計會抽查200家以上,期望透過專案稽查的執行,以維護食品安全。
食藥署呼籲業者與消費者都要重視食品安全,食品中只要有一點沙門氏桿菌就容易造成中毒,若民眾出現相關症狀也請儘速就醫。民眾在挑選店家時應謹慎,不要僅憑網路推薦做為選擇的依據,購買前先觀察業者作業環境及食品從業人員衛生情形,外帶餐點若沒有立即食用,應置於冰箱保存,並儘速食用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