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鑑於癌症造成民眾健康和社會的衝擊,許多先進國家為了對抗癌症,都已將癌症登記資料,視為癌症防治的重要關鍵。為強化癌症防治相關基礎建設,我國自民國68年起即推動癌症登記工作,藉由全國癌症新個案的登錄,提供癌症研究與治療的重要參考數據,以瞭解臺灣癌症流行病學及趨勢變化。過去幾十年來,國民健康署與醫界、學界共同合作下,致力於強化癌症登記資料的完整性與及時性,已讓我國癌症登記資料完整率達98%,成為國際間癌症登記品質的特優生。
然而,癌症登記項目欄位繁多,包含診斷、治療、風險因子等面向,醫院癌症登記人員為建構完整、正確的資料,需查閱病歷資料、登錄及重複校正,過程需花費許多時間,隨著科技的進步,將AI人工智慧導入癌症登記系統與影像判讀應用,以處理複雜且重複性高的工作,已成為國際趨勢,尤其在醫學領域中,部分醫院已開發利用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從非結構化的病歷中擷取有用資訊進行後續研究;而在醫學影像判讀領域中,AI目前也已經用於協助醫師判讀多種影像,加速醫師診斷。有鑑於AI的崛起與應用,國民健康署委託專業團隊,運用AI導入癌登系統與影像判讀,有效提升癌症登記人員工作的精確與效率,同時又能減少登記與判讀的人力需求,讓醫護人力可以重新分配與調整,提升整體照護品質。
國民健康署結合國家衛生研究院開發癌症登記AI輔助程式,已開發完成肺癌癌症登記報告自動產出至少30個欄位,且準確度達85%以上,試辦醫院的癌症登記人員表示,每筆資料約可減少1-2分鐘的重複確認時間,減少癌症登記耗費時間。肺癌死亡率長期高居我國癌症死因第一名,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為有效推廣LDCT肺癌篩檢,並同時節省醫師閱片時間,國民健康署結合國立臺灣大學,利用AI開發LDCT影像輔助程式,協助進行複雜的肺結節標註與報告繕打作業,開發完成的輔助程式對肺結節偵測準確度可達85%以上,對於大於6mm的結節,準確度更超過90%,在導入試辦醫院使用時,以滿分5分進行評估,使用滿意度在15位放射線專科醫師當中達到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