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工藝螺溪石硯雕保存者董坐跟著父親學習石硯雕刻,至今已經五十多年,是國內少數石硯雕刻藝術家。彰化縣文化局自即日起至7月30日,在彰化縣立美術館展出「董坐石硯藝術大展」,共展出85件石硯作品,展現螺溪石硯工藝美學。
70歲的石硯雕刻藝術家董坐出生於彰化縣二水鄉,父親董壬申是石硯雕刻家,因此他從小耳濡目染,15歲開始跟著父親學習石硯雕刻,至今50多年,在2007年由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授證為臺灣工藝之家,2015年獲彰化縣政府登錄為傳統工藝螺溪石硯雕刻保存者。
董坐表示,濁水溪在二水的舊名是「螺溪」,產的「螺溪石」因為材質特殊,密度高、質地晶瑩細潤,擁有發墨快、不傷毛筆的特性,所以是書畫家愛用的硯台材料,還曾經獲得「黑玉」的美稱。
彰化縣文化局長張雀芬表示,只要講到螺溪石硯就會想到董坐老師,董坐老師幾乎已經是螺溪石硯的代名詞,但老師平常很少舉辦個展,因為石硯非常重,在創作的時候非常耗精力也很耗體能,這次的展覽中展出老師85件作品,可說是最近最大的一次展覽,包括了傳統吉祥物、懷舊創新作品和田園系列,都可以看見老師精湛的雕工。
董坐表示,螺溪石硯的製作工序繁複費時,而創作過程中最困難的是螺溪石取材不易,因石頭經大水沖刷,在碰撞中容易有裂痕,所以要尋找一顆好石材特別困難。這次展出的85件作品中,有九成是第一次發表,歡迎對石硯有興趣的民眾來欣賞石硯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