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臺東美術館藝術下鄉藝術駐地計畫正式啟動,今年度主題為「複復返-重思地景」,透過藝術家徵選,媒合在地6個地方館舍,共有74組藝術創作者投件,最終評選出3組,於5月底至9月底駐地創作,期待與臺東在地深入交流共創藝術成果。
今年經評選出的3組藝術家與媒合地方館舍,分別為成功原住民文物館與蔡坤霖、鹿野區役場與謝騆瑜、長濱書粥與李宗諺,其中李宗諺於5月底進駐長濱,擅長塗鴉、插畫、漫畫以及將抽象概念具象化,富有個人特色的街頭風格,目前已在長濱駐地一週,李宗諺說,「一直遇到神仙,每天都有神奇的事情在發生。」
文化處表示,首次合作的館舍「書粥」,不僅是書店,也常是旅人的落腳處,無論空間及展場都經驗豐富,因此入選為計畫的養成場館,目前也跟長濱在地居民有新的造船計畫,預計在2026年與夏威夷連結,也期待此次能與駐地藝術家擦出火花航向南島。
6月初進駐成功鎮原住民文物館的蔡坤霖,作品形式多元橫跨裝置藝術、聲響、影像等,近年以聲音和環境之間的關係作為創作風格,而代表作「回看計畫-黃金町」(2018),則調查日本橫濱的土地歷史與雨水下聲音之間的關係,最後將土地與海洋連結起來,讓民眾重新看待自身與土地關係。
文化處指出,去年合作過的成功鎮原住民文物館,因執行成果優良,今年再次入選為計畫培育場館,不僅場館展覽獲得民眾極佳反映,也落實藝術教育,使藝術秧苗在地開花,期盼藝術家能夠以當代視角,欣賞當地阿美族文化的價值,讓南島藝術風情在東海岸持續綻放。
縱谷線的鹿野區役場是最後入場進駐館舍,謝騆瑜為跨領域創作者,同時也是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個展中最年輕的藝術家,其創作多以觀念為主體,靈感源自當代生活與歷史檔案,透過轉譯成充滿想像力與內在力量的作品。
文化處表示,鹿野區役場歷史悠久,對於蝴蝶及大自然維護不遺於力,但經驗尚不足,需提供資源輔導協助,於是今年特別將其列入為計畫播種場館,期盼藉由藝術家駐地,讓民眾感受兼具歷史與生態的村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