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博物館的當代性與開放性,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設置3D實驗室,運用高精度的3D列印技術,製作等比例且具文物真實色彩的3D模型,部分物件也在重新開幕後的展廳中呈現,參觀民眾可在導覽人員協助下,近距離接觸列印物件,真實感受考古文物的風采。
隨著3D科技發展日益興盛,史前館將相關技術應用於文物研究典藏、展示教育等領域,史前館助理研究員葉長庚表示,該館設置的3D實驗室,具有全國博物館中最完備的3D掃描列印技術,文物模型表面的細微紋理甚至觸感都堪比真品。
重新開館後的史前館將典藏庫搬到展廳,呈現考古文物的管理維護與典藏環境,同時展示3D列印物件,在導覽人員協助下,民眾可細細觀察文物的細節,並在一旁拍下文物紀錄照,體驗考古學的樂趣。
葉長庚助理研究員表示,史前館推動3D數化作業超過6年,目前在網路上公開的物件已超過500件,每年以數十件至上百件的進度持續進行,盼藉由科技展現博物館的當代性與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