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期兒童約有5%到8%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問題,不少家長以為是孩子故意不聽話、不專心,或是因家庭不當教養而導致。對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李宛臻醫師強調,過動症和腦部多個區域,尤其是前額葉的結構和神經連結異常有關,建議孩子有疑似症狀可求助兒童精神科。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e Disorder,簡稱ADH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障礙症,主要症狀包含不專心、過動和衝動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李宛臻醫師說明,ADHD孩子會比較容易分心,像是寫功課時,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擾而中斷,或是容易忘東忘西。其次,在過動的部分上,通常都是學校老師反映給家長,孩子在上課時會坐不住,甚至會走來走去,活動量比較大。另一個ADHD症狀是容易衝動,孩子會比較喜歡插嘴,老師的問題還沒問完就趕快搶答,需要排隊的活動會難以等待。孩子如果有不專心、過動和衝動這三個症狀,建議家長可以帶孩子到兒童精神科做進一步的評估。
不少家長會因為孩子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而自責,認為是從小寵溺、教養不當而導致,李宛臻醫師表示,過動症是一種神經發展的障礙症,與腦部基因和遺傳有關,這樣的孩子天生就帶有這樣的特質,並不是家長不夠努力。另外,過動症的症狀除了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表現外,也會影響到人際關係,可能因為衝動而無法維持穩定的友誼,或是造成親子衝突,長久下來會讓孩子失去自信,甚至到青少年時期容易出現憂鬱或焦慮等情緒困擾。
李宛臻醫師進一步指出,很多家長認為藥物治療ADHD會造成孩子藥物成癮,但實際上,現在的藥物都是經過很多安全性的測試,只要遵從醫囑穩定規律用藥,風險是相對低的;而家長擔心吃藥會造成孩子反應遲鈍,李醫師也強調,藥物的副作用包括食慾減退或失眠等,並不會讓孩子變得遲鈍。臨床上也常看到兒童在經過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生活各方面適應也有很大進步,家長甚至會形容孩子跟治療前「判若兩人」。
臺北市衛生局也呼籲家長,當孩子在日常生活或學習過程中,如有出現注意力不集中、過動或常與同學發生衝突等狀況,可尋求兒童精神科協助評估,早期發現、及早把握黃金治療期;同時請家人及師生多以理解及接納的態度陪伴,有助改善孩童身心發展、促進正向關係與學業表現。衛生局今年將與臺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合作,在7月12日及26日辦理2梯次ADHD親子攀岩體驗活動,5月起開放報名,相關活動資訊可上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官網及Facebook粉絲專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