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生活

信誼公佈疫後幼兒體能大調查 發現孩子的體力變差了

2023-03-29 發佈 石耀宇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學系研究講座教授洪聰敏說明幼兒身體動作能力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學系研究講座教授洪聰敏說明幼兒身體動作能力影響

信誼基金會今天(29日)舉辦「2~6歲幼兒身體動作能力現況大調查」發表會,公佈經歷新冠疫情後,孩子的體力與身體動作能力狀況,結果發現疫情讓孩子活動受限、使用3C產品時間明顯變長,影響了幼兒的社交與活動力,連帶影響了孩子的身心發展與學習效益。

 

信誼關心孩子的發展狀況,每年進行一次的育兒大調查,今年選擇「運動」主題,分別針對家長和幼兒園教師,進行2~6歲幼兒身體動作能力調查,深入了解大疫三年之中成長的幼兒,身體動作能力的發展現況,是否受到疫情的影響。這項調查在去年11至12月間進行,共收到6200份父母有效問卷、以及2337份年資三年以上的幼兒園老師問卷;這也是臺灣首次針對2~6歲幼兒進行身體動作能力的大調查。

 

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教授洪聰敏表示,研究發現有八成以上的父母都認同,運動能促進孩子體能、認知與情緒發展,同時如果父母越積極參與、鼓勵,孩子的身體動作能力就表現越好;不過根據幼師觀察,疫情之後,幼兒身體動作能力與體力表現衰退,可能會對人際互動造成影響,很多時候的運動都需要跟別人一起玩,比如說傳球就要思考該怎麼傳,別人才會比較好接到,所以必須要考慮到對方,這也就是同理心的培養,然後跟他人互動也要揣測別人的想法,這些能力在人際互動上是非常關鍵的,也是可以從運動當中培養的。

 

洪聰敏教授指出,運動同時與大腦功能密不可分,從認知神經科學角度來看,大腦「前額葉」主管了「執行功能」,執行功能好,可以抑制衝動、維持專注力、提升記憶力、增加認知彈性來調節情緒;建議家長順應各年齡的發展特質,運用不同的遊戲策略,便能幫助孩子動出好腦力,像是2~3歲基本動作初始階段的孩子,可以結合故事情境玩身體遊戲;4~5歲的孩子動作慢慢熟成,可以增加速度和規則變化,提升運動樂趣和能力學習;6~8歲的孩子大部分動作已精熟,可著重手眼協調和體化認知,配合孩子認知與動作發展歷程來進行體能活動。

 

面對疫情後幼兒體力下降的趨勢,信誼推出系列服務回應家長需求,包括編製《123,動起來》特刊免費贈送給家長、幼師;同時將調查結果彙編成「2~6歲身體動作能力調查分齡對照表」供父母參閱,掌握孩子的發展進程;並邀請專家編創「1234動一動」體操,融入多元的穩定性和移動性動作技巧,提供家長、幼師隨時帶領孩子做運動,期望能共同建構整個社會動態的運動氛圍與環境。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