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65歲以上民眾的骨質密度,至少有一個部位量測出有骨鬆的比率為14.1%,約每7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因此,國民健康署呼籲,預防骨質疏鬆要從年輕開始存「骨本」,鼓勵民眾一同響應今年的世界骨質疏鬆日主題「為骨骼健康採取行動」。
國健署說明,人體骨骼的骨量大約在20至30歲前會達到最高峰,之後會逐漸減少,如果骨量流失過多,就會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疏鬆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而鈣質是人體骨骼的主要成分,30歲以前是骨骼的成長期,攝取足夠的鈣質,是維持骨質健康的重要關鍵,也就是所謂的「存骨本」;調查結果顯示,19至64歲國人每日鈣攝取量不足,僅達到建議攝取量的一半左右,如果長期鈣攝取不足、久坐辦公室、少曬太陽或缺乏運動者,便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
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李惠蘭科長表示,今年世界骨質疏鬆日的主題是「為骨骼健康採取行動」,民眾可以在補充鈣質上著手,在飲食部分希望每日至少1.5到2杯的乳品,每杯240毫升,可提供成人一日約1/4的鈣建議攝取量;另外還可以透過其他食物攝取鈣質,像是起司、黑芝麻、小魚乾、傳統豆腐、綠色蔬菜等,同時綠色蔬菜以深色蔬菜為主,包括地瓜葉、莧菜等,這些都比一般的蔬菜含有較多的鈣質。
除了飲食計畫補充「鈣」之外,國健署也建議民眾可在早上適當的曬太陽,有助於活化體內的維生素D,幫助體內鈣質的吸收,並適當從事慢跑、健走與游泳等荷重運動也可以強化骨骼,守護自己的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