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天,苗栗僑育國小的小朋友會和社區的阿公阿婆「打嘴鼓」,學習俗、談生活,聊美食,逗趣又可愛的對話,讓課堂充滿濃濃客家風,也讓客語學習變得輕鬆又有趣。
苗栗僑育國小一到六年級的學生,每個年級每周都有一節客語校訂課程,課程由僑育的老師根據學生特性、社區特色自編課程,目標原則是結合生活情境,讓學生每周一次學習客家文化與語言。今天是四年級的「打嘴鼓」,由73歲的劉勝光阿公和69歲的劉阿婆和小朋友透過生活化聊天,讓小朋友學客語。
僑育國小李雯琪校長說,教育部力推雙語教學,僑育國小的雙語就是英語與客語雙軌進行,採取沈浸式教學,英語和客語進入課室中,或是在生活情境中讓孩子有多元、多層次的體驗,讓孩子學習語言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學習對客家文化與家鄉的尊榮感。
僑育國小李雯琪校長說明,讓孩子走入社區、市場與社區的人事物互動,他不希望孩子覺得客語的學習只是生硬的課程,而是融入生活情境中,也加深社區人與人的互動,整個課程都是有溫度。
四年級羅麗君說,僑育國小的客語校訂課程是「鍾愛家鄉」,其中四年級主題是「立客關懷」,就是立刻用客語關懷社區長輩或周遭的人。羅麗君老師認為,語言要讓學生在沒有壓力下學習,所以她想到「打嘴鼓」,也就是聊天的意思,他相信,老人小孩都愛聊,只要東聊聊、西聊聊,語言學習就變得容易,所以就從「打嘴鼓」主題開始。
她讓小朋友介紹自己學校、社區,也和同學聊天,也由學生組團和老師聊天,再請志工和小朋友聊天,最後到社區表演,也和社區阿公阿婆聊天。
李雯琪校長說,學校透過課程設計,讓孩子有不同表現方式,動手做、口語發表、與人互動,把客家語言和文化精髓內化後,涵養到孩子生命中。
他說,培養孩子不是一蹴可及,孩子點滴內化在心裡,在適當場合就會學習展現出來,看到孩子的改變,這是課程最有價值部分,也是全校老師願意繼續努力的最大原動力。
除了日常的「打嘴鼓」以及生活化的客語語教育,僑育國小將客語校訂課程中孩子會說的客語句型條列,透過彩虹護照進行認證,希望透過認證過程也推動客語家庭生活化。
李雯琪校說,自己不只是客家人,也是校長,讓她有機會和全校老師一起設計好玩、生活化、學生喜愛的課程,讓學生在玩的過程認識客家文化。她希望客家文化不只是老人講的或是課本寫的文化。
老師帶著學生走入社區,與老人互動,到菜市場買菜,孩子就是這樣被阿公、阿婆帶著長大,她希望透過課程,讓學生更加認識客家文化,喜歡客家文化,同時讓孩子知道,自己身為客家人是十分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