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藝文

《尋找達魯瑪克》今首映 年輕魯凱族頭目找回「承擔」的力量

2021-11-10 發佈 王唯瑾 臺北
紀錄片《尋找達魯瑪克》今天首映;圖為達魯瑪克部落小米收穫祭。(林務局提供)

紀錄片《尋找達魯瑪克》今天首映;圖為達魯瑪克部落小米收穫祭。(林務局提供)

由農委會林務局出品的紀錄片《尋找達魯瑪克》今天(10日)舉行首映會,這部紀錄片真實呈現台東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面臨的文化傳承現況。導演廖士涵以部落頭目古昌弘為故事核心,透過族人的日常互動與歲時祭儀,道出不同世代族人,在肩負傳承使命、維持生計以及探尋自我認同之間,內心所經歷的掙扎和反思。


位在台東的魯凱族傳統部落「達魯瑪克」,意味著「勇士居住之地」。1969年的一場大火造成達魯瑪克部落嚴重傷亡,也摧毀了的舊有的建築文物和傳統服飾。近年達魯瑪克部落積極復振部落文化,在除草祭、收穫祭及鞦韆祭等歲時祭儀當中,更以稻作小米作為團結族人向心力的核心。

 

《尋找達魯瑪克》紀錄下新舊世代對於文化傳承價值觀的落差,片中呈現年輕的達魯瑪克部落頭目古昌弘接任頭目後的心境轉折,以及他如何一步步找到承擔文化傳承使命的動力。

 

古昌弘頭目在映後表示,族人和家人的支持,給了他「承擔」一切與找回與部落連結的力量。他也提到,部落青年對於回鄉不免掙扎,因為生計正是一大挑戰,他也坦承,部落近年開始推廣的部落旅遊和生態導覽確實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但產業依然處於摸索階段,還無法成為吸引部落青年返鄉的拉力,他將持續在部落找尋土地產出的價值,以及讓族人在部落永續生活的模式。

 

紀錄片導演廖士涵則表示,長期居住在大都市很難看見這些部落裡面的珍貴畫面,直到真正走進部落蹲點,才意識到台灣土地上有許多傳統文化正一點一滴地流失,也仍有許多人正努力地留下它們。已經是一名父親的他也開始思考,究竟要留下什麼給下一代的孩子。

 

《尋找達魯瑪克》在今年七月獲得「紐約電影獎當月最佳紀錄片」,也是本屆「柏林台灣影展」閉幕片,透過紀錄片在海外放映,外國民眾能一窺台灣多元族群的面貌,以及原住民族群在當代,如何迎向世代交替、生計和文化存續等不同面向交織而成的挑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