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高中國中部學生在董家興老師的帶領下,從車水馬龍的忠孝新生捷運站出發,前往寧靜的齊東街社區,走訪文房、臺灣文學基地、臺北琴道館、臺北書畫院等,一群人穿梭在日式宿舍群內,聆聽老建築的故事。
在古蹟中進行環境教育學習,不僅僅只有維護環境整潔而已,而是要讓學生體認到生活環境對於個人的影響,因此課程中融入了國文、歷史等人文科目,擴展學生對於環境教育議題的認識。董家興老師表示,除了讀萬卷書外,行萬里路也是一種學習,在齊東街走讀活動中,由歷史、建築、自然等各領域講師的介紹與說明下,讓學生從多元層面瞭解在地的歷史人文生態,體認到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齊東街日式宿舍,是臺北少數歷史建築保存最完整的區域,也是〈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一批採面狀保存的日式宿舍群,至今具有永續價值。該社區曾在20年前面臨拆遷的命運,所幸在地幸福里的居民,基於對建築聚落、老樹與環境的認同,並與專家學者的努力下,終於促成歷史建築的保留。
一堂走出教室的歷史人文課程,讓學生有不同的領略和收獲。一位埋首課本、成績優異的學生表示,經由走讀活動後,讓她深深感受到土地的重要性,要接續傳承,才能不讓回憶消逝。董家興老師說,曾有個學生分享,走讀活動除了讓他感受到寧靜的力量外,也發覺閱讀所帶來的樂趣,讓董老師相當感動。由於國中階段的孩子正值活潑好動,很難靜下心來沉澱自己,當走讀活動來到文房公益圖書館,脫下鞋子踏進這滿室書香的空間,大家不約而同地放輕腳步、降低音量。或許是慢讀的氛圍使然,學生專注在自己喜歡的書上,不和同學聊。這原本不愛學習的學生後來發憤圖強,努力念書,這就是寧靜的力量。
董家興老師表示,「齊東街走讀—不願被消失的日式宿舍群」課程,除了讓學生瞭解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外,也達到寧靜教學的目的,讓學生理解「寧靜致遠」的意境,可以沉澱自我、思考和閱讀。大自然環境也是學習的場域之一,尤其新課綱的國文課本中有不少的生態文學作品,如張文亮老師所描寫的臺灣欒樹,蔣勳老師也曾提及鳳凰花開的盛況,讓學生從大自然中學習生命教育、環境教育。擔任國文科老師的董家興,也常讓學生使用IPAD上的APP認識校園內的植物,將課本上的學習延伸到生活情境中,透過感官體驗真實世界的萬事萬物。
董家興老師的「齊東街走讀—不願被消失的日式宿舍群」獲得臺北市學校環境教育中心「101環教路線教案徵件」活動歷史人文組特優。擔任評審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張子超教授表示,這件作品將學生學習及社區環境進行連結,讓學生在自己生活情境中學習了解社區,構築自身在地情感,進而產生在地行動,同時也是讓臺北市老師們思考,在都市如何設計環境教育課程的好作品。
透過走讀課程活動,統整生活經驗,培養學生愛護與珍惜在地鄉土的情懷,並能尊重及欣賞多元文化,董家興老師期待藉由這跨領域的環境課程教案,讓學生了解在地的歷史人文、建築及藝術文化特色的永續價值,理解文物保存與文化傳承的重要,啟發對土地的認同感,進而以行動關愛臺灣這塊土地。